自学大全
- 第 1 篇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 第 3 篇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第 1 篇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第 3 章 增强学习的动机
方法 4 1/100 计划法
- 将 “想要实现的目标” 数值化
- 将目标数值的 1/100 设为小目标,并立即完成
- 如果 1/100 还是很难完成,那就先只做眼前的一点点
方法 5 两分钟起跑法
- 将计时器设定为两分钟
- 开始计时,同时立刻开始学习
- 无论做到哪里,只要计时结束就立即停止学习
停止作业后,用两秒时间从下列三个项中选择一项。
- 继续学习同一内容,无限制时间。
- 开始学习其他内容,再计时两分钟。
- 停止学习,开始休息。
“开始” 为何如此之难?
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之后,就可以校正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在开始做事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经常会存在偏差,有时会想得过于复杂,有时会想得过于简单。这两种情况都会使人产生拖延心态,最后引发同样的失败。
一旦开始做,就很难轻易放弃
只要决定做某事,就立刻开始着手去做,哪怕只做一点点。这 “一点点”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估算出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之期没有注意到的)做这件事的意义。即使有的人物看上去很难完成,只要我们着手去做,就会渐渐懂的如何将其分解。在反复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纯粹接触效应也能够缓解我们的畏惧心理。
“开始” 还有另一种作用,那就是让任务的状态从 “未开始” 变为 “未完成”。当任务被中断处于未完成状态时,即使是没有外界诱因的刺激,人们也会想要将其完成。这种现象叫作 “奥夫相基娜效应”。
第 4 章 挤出学习的时间
方法 6 行动记录表
- 准备一本手账,在上面写好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 在未来的一周内,记录自己的行动
- 将自己的计划和实际的行动记录进行对比
做计划的人有很多,但是记录自己行动的人却很少
我们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了解自己的行动。只有搞清楚自己将时间用在了哪里,才能制订出更加实际可行的计划和日成安排。因此,在进行时间管理时,最重要的就是将思维从追逐理想的 “我要做什么” 模式转换成扎根现实的 “我在做什么” 模式。
只有做好记录,才能着手改善
记录时间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自己的行动。记录和认知自己的行动,会使理想中的自我与自我认知之间出现鸿沟,即认知出现不协调,进而使人产生改变行动的动机。在记录的过程中,人会更加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产生自觉。
自我监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目标行动、认知和感情的产生进行认知,第二阶段是将行动用数据系统地记录下来,第三阶段则是检视自己观察得出的数据。
记录的对象可以分为很多种,既包括我们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也包括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在行为。
对所有的行动进行监测
对某一目标行动出现的次数进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或减少其出现的次数。在记录行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记录以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情,观察一下情绪和干劲的波动情况,努力使其保持稳定。
行动记录表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必须随时随地记录自己在做的事情,所以做起来十分麻烦。我们的行动越是与原计划相符,需要记录的内容也就越少,这就会促使我们去遵守自己制订的计划。
方法 7 净化灰色时间
- 准备一张能够记录自己 24 小时行动的表,以小时为单位记录自己的行动
- 对每个小时的自由度进行评估
- 思考一下,如果想利用灰色时间学习,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 将上述用来做准备的时间也安排到时间表里
时间自由度的评估标准
|时间自由度|状态|为了将该时间用于学习需要做哪些准备|该时间段内可以做哪些事|思考|听|看/读|写|发出声音| |:-:|:-:|:-:|:-:|:-:|:-:|:-:|:-:|:-:|
为了提升时间的 “品质” 而投资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想办法在哪些行动受到限制的时间段中做更多的事,提升时间的 “品质”。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自由度低的时间(提升时间的利用率),我们可以抽出一部分自由度较高的时间用来做事前准备。
将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 “孵化” 理念加入其中
只要我们事先对那些难懂的知识点或是做出不来的题目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之后的时间无法用于学习,大脑也会在这段时间内自动加深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将几乎完全是黑色的时间转化为学习时间。
从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灰色时间开始净化
为了保证高效,我们应该优先净化那些 “更容易净化的灰色时间”(净化成本较低的时间)和 “比较长且完整的时间”(净化收益较大的时间)。
方法 8 番茄工作法
- 设置 25 分钟倒计时,开始学习
- 休息 5 分钟,其间做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放松大脑
- 重复 4 个番茄时间后,休息 30 分钟
脑力工作的段时间冲刺
番茄工作法可以让我们反复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工作,增加一天中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的时常,提升脑力工作的生产力。
第 5 章 坚持下去
方法 9 反向计划法
- 将自己想要做的事设为目标(目标要大到不可能完成的地步)
- 取目标的最小单位,将其写成否定形式
- 让反向目标无法完成
让失败变得积极一些
反向计划法会帮助我们将失败和行动联系起来,在恶性循环中打开一个逃生的缺口。计划失败不再意味着 “我不行”,而是能够让我们向前迈进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则会为我们建立自信,给我们带来转变的契机。
方法 10 习惯杠杆
- 选择一个习惯作为 “垫脚石”
- 将想要养成的新习惯与该习惯连起来执行(先后顺序任意)
- 反复重复步骤 2,一点一点地加大新习惯的分量
方法 11 行为设计表
- 选择一个行为作为 “目标行为”,再找到与之相对的 “竞争行为”
- 制作一张表格,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目标行为和竞争行为
- 诱因的多少
- 难度的高低
- 有无竞争行为
- 奖励或惩罚出现的快慢
- 利用竞争行为出现的原因来改善目标行为
用先决条件来改变行为的 6 种方法
- 为期望行为提供合适的先决条件或诱因
- 去除导致非期望行为出现的先决条件或诱因
- 降低期望行为的反应困难度
- 提升非期望行为的反应困难度
- 通过事先准备来增强期望行为强化物的效果
- 通过事先准备来减弱非期望行为强化物的效果
方法 12 学习日志
- 准备一本 “学习日志”
- 先把 “学习目标” 写在开头
- 确定记录方式
- 学习后理科记录
- 定期回顾学习日志
学习日志不是 “日记”,而是一部 “航海日志”
只要我们坚持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就会发现自己的学习状态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变化之中,不必因为状态的一点起伏而大惊小怪,也不必再状态不佳的时候勉强自己去学习。每一个脚印都能给我们带来微小的自信,而这份自信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尽可能地降低记录的难度
我们可以为自己降低难度(降低记录的阈值),对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加以记录。如果与目标直接相关的行动迟迟未见增加,我们也可以开始记录与目标间接相关的行动。
第 6 章 营造学习的氛围
方法 13 让他人来把关
- 写一封承诺书
- 行动契约
人是环境与状况的产物
理性并不像哲学家们所期望的那样包含在我们的灵魂之内,它其实(以社会关系网的形式)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在社会的各种束缚之下,我们的行动、思考和判断都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方法 14 私淑
- 为自己选择一位老师
- 收集该人物的相关信息
- 随时询问自己私淑的老师
点亮迷茫的魔咒——“如果是他的话,会怎么做?”
私,是指 “私下里”;淑,是指 “以……为善”。私淑,就是指虽然无法直接接受某人的教导,但在私下里尊敬他,以该人物为榜样来学习的行为。在私淑的过程中,不要光顾着收集信息,而是应该在脑海中塑造一个虚拟人格,不断地自问自答 “如果是他的话,他会怎么做、怎么想”。
方法 15 共读
- 发起人选择一本书,邀请大家共读
- 所有成员在共读会开始前将书读完
- 在共读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读过的内容
共读可以防止半途而废
在读一些厚重难懂的书时,人们很容易会在中途放弃,而群体压力则会让我们坚持下去。当我们遇到自己都不懂的内容时,共读也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大家一起讨论还能够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 3 篇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第 12 章 阅读
方法 34 转读
- 盯着书页,用最快的速度翻书
方法 35 跳读
- 阅读绪论部分,或是文章的第一个段落
- 阅读结论部分,或是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
方法 36 问读
- 将文献中的章节标题转换为问题的形式
- 从标题对应的章节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 回答问题,制作一份 “摘要”
方法 37 限时阅读
- 找到一本想读的书,事先规定好用多长时间来读
- 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
方法 38 默读
- 不出声地阅读文章(也不要在心里说出来)
方法 39 朗读
- 将文章的内容出声读出来
方法 40 指读
- 用手指或是笔尖指着当前读到的位置
- 沿着阅读的方向移动手指或笔尖
方法 41 刻读
- 先粗略地阅读一遍,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概要
- 一边阅读,一边在必要的位置做标记
- 读完一遍后,再从头开始重温那些留下标记的部分
方法 42 段落归纳
- 选择一部文献,确定阅读的范围
- 给各个段落标上序号
- 将段落的序号写到纸上,留出一定的空白
- 读完一个段落后,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填写到对应的空白处
方法 43 抄写
- 准备一段文本
- 先读一小段,然后凭记忆写下来
- 写错了也不必擦掉,画两道横线即可
- 将准备好的文本全部写完
- 检查自己写下的内容是否正确
方法 44 注释
- 选取一段文本
- 将比较重要或事值得注意的内容标记出来
- 写注释
方法 45 铃木式六分笔记
- 将笔记分成六个部分,把原文的一小段粘贴到笔记的第 1 部分中
- 查一查这段文字中的单词、短语和语法,将查到的内容写到第 2 部分中
- 将一些有助于理解文意的背景知识以及与语言无关的事实写到第 3 部分中
- 将疑问和思考过程写到第 4 部分中
- 将译文写到第 5 部分中
- 最后将这段文字抄写到第 6 部分中
方法 46 列宁笔记
- 阅读文献,制作笔记
- 阅读 1 中制作好的笔记,在笔记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评论
- 时不时地翻看笔记,必要时可以添加一些内容
第 13 章 记忆
方法 47 记忆法组合术
- 把自己想记,或是记不住的内容写下来
- 把记不住会带来的损失和记住后能够带来的回报写下来
- 为每一个 “记忆课题” 选择最合适的记忆法
- 尝试使用自己选择的记忆法来记忆
记忆能够为理解提供很大的帮助
把知识存储到记忆中后再拿出来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
改变对记忆的看法
元认知,是指我们对认知的认知。其中与记忆有关的 部分则被称为元记忆,也就是指人对自己的记忆以及记录过程的认知。使用记忆法组合术,就是在为记忆制订计划。通过制订计划和记忆时间,我们早已形成定时的元记忆就会被不断地修正。
方法 48 PQRST 法
- 预读(Preview)
- 提问(Question)
- 精读(Read)
- 自己复述(Self-Recitation)
- 测验(Test)
方法 49 预习地图 & 复习地图
- 把想到的几个关键词写下来
- 把相互关联的概念标签用线连接起来
- 想一想连线的概念标签之间具体时什么关系,写在线上
- 在 2 和 3 的过程中,如果想到了新的概念标签,可以随时添加到图中
- 重复 2~4
方法 50 记忆术
- 准备用来关联记忆的 “桩”
- 在脑内想象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
- 在想象中将记忆桩与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联系起来
记忆术的种类和想象的方法
- 拆分读音并找到谐音词
- 举出具体的例子
- 创造一个情景或是故事
方法 51 35 分钟模块法
- 学习时,以 35 分钟为一个周期,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 第 0~20 分钟 学习新的内容
- 第 20~24 分钟 稍事休息,让新的知识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准备
- 第 24~26 分钟 复习一天前的学习内容
- 第 26~28 分钟 复习一周前的学习内容
- 第 28~30 分钟 复习一个月前的学习内容
- 第 30~35 分钟 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
- 想要继续学习的话,先休息 10 分钟,然后重复上述步骤
第 14 章 如何突破 “不懂” 的难关
方法 52 出声思考
- 选择一个课题
- 准备一个可以录音的设备
- 一边解题(或是阅读文献),一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 结束一段学习后停止录音,自己从头听一遍
方法 53 “不懂” 路线图
- 遇到都不懂的内容时,就拿出下面这张图
- 确认一下自己当前的状态是处于路径图中的哪个阶段
- 确认路线图,看看自己在当前的状态下能够做些什么,试着做一做
- 不明型: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哪里搞不懂
- 将句子划分成几个部分
- 为每一部分拟定一种解释
- 不定型:有许多种解释,不知道应该选哪一种
- 缩小各个部分解释的可选范围
- 思考一下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整句话设定一个语境,将这些部分整合起来
- 对全句进行评估,想一想这些解释有没有更好的组合方式
- 不能型:确定了选用那种解释后,依然有矛盾存在
- 更改各个部分的解释
- 将所有部分整合成一个通顺的句子,对语境进行修正
- 作出没有矛盾的解释
直面自己不懂的事物
如果我们一直在逃避,光是在自己已经懂得和熟悉了的知识范围内徘徊,那么肯定什么都学不到,只会保持着老样子,永远停留在原地。
与 “不懂” 交战所赢得的战利品
哪些能够从学习中获益的人,都是在无数次与 “不懂” 交战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耐性。
在重塑自我的同时不断前行
我们必须反复打破 “觉得自己已经懂了” 这一状态。
方法 54 不同的解法
- 先把题做一遍
- 把题重新做一遍
- 在解题的同时出生说出自己的思路
- 给别人讲解
- 给自己讲解
让重复练习不在枯燥无味
- 留出一定的间隔时间
- 限制时间
- 利用 “不想半途而废” 的心理
- 换一个学习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