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兴晟

如果你单凭一个人的讲述去了解另一个人,那么你很容易对其形成受讲述者偏见影响的刻板印象。

前天的英语连堂上司老师提到了许兴晟这个人,说他北大化学系本科毕业回一中当实习老师拿着 3200 的工资不知道咋想的。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整齐划一的喊出了“啊?”,这样团结的场面在此之前我是未曾见过的。老师说对于他这样的天才,我们这些普通人只需要对其赞赏而无需加以评价。

我对他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我校唯一一块化学金牌并保送北大化院。我也是不能理解他回一中当老师的行为。刻板印象使得我以为他是像韦东奕那样的“异端”。

今天中午杨主任监管我去食堂吃饭,半途中看到了许兴晟正进入食堂。我向来不知道该吃什么,往往都是跟路上碰到的认识人吃同样的东西。把我带去二楼,许兴晟也在这里,好像杨主任已经摸透了他的行为习惯一样。

跟优秀的人聊天,你会感到非常自然舒服,因为他的认知和眼界远远高于你。

他简单问了我的情况,问我有没有信心明年拿金牌。我说没有,因为我的自信早已在三个月前被彻底地击碎了。他说信心是很重要的,他当年能拿金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上一届八中有人拿了化学金牌让他知道这对于新疆人来说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主任问他为啥要回新疆。他认为他回的不是新疆,而是一中。况且他也并不喜欢作研究,因为实验是他的弱项。他喜欢当老师。他说一中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好的学校,想进好学校就要承受一定的代价。

直到亲自跟他本人接触,我对他的认识才真正建立起来。我对他的印象跟之前有什么颠覆性的变化吗?好像也没有。

回机房的路上,我又想了想关于金牌的事情。对于纯粹的竞赛选手来说,在竞赛路上努力拼搏并取得成绩当然是之的赞颂的。但绝大多数竞赛选手都是不纯粹的,他们需要考虑世俗的眼光,需要受到环境的限制,需要承担升学的压力。他们没有资源和调整来保证自己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何对待竞赛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是一个价值取向决定个人选择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小学语文老师口中苏轼和佛印的故事。可能许兴晟并不在乎我们这些外人对他的评价怎么样,他只在乎自己能否振兴一中的化学竞赛。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又有谁能知道呢?

受到成长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许兴晟,很显然,他并不在乎。就像班主任在课上所说的那样,我们只需要对其赞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