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
最近的语文课总是上的我很难受。
对于一中的理科特长班来说,语文课似乎是最有学术氛围的课堂。同学们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3 年 8 月 26 号,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播放了北京大学出品的微电影《星空日记》,讲述了来自农村的何晓冬考入北大后追求梦想的历程。何晓冬从小到大无数次因为自己“摘星星”的梦想无数次被人笑话,他也曾动摇过想要放弃,最后经济学辅修天体物理学的他在北大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完成了天体物理学毕业设计。
微电影的最后,何晓冬的梦想实现了,我哭了,有些同学笑了。刚刚参加完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我非常能够理解这种年少时的理想抱负由于客观条件无法实现的窘境。而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批判着影片的各种不合理。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过梦想,于是像影片中的大多数人那样嘲笑着那些做着各种荒谬的“白日梦”的人。直到最后有人成功了,那个他们曾经鄙视的人达到了他们无法触及的高度,他们只能用无力的言语来掩饰自己的不堪。
2023 年 9 月 7 号,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及了晚自习课间有人用光照操场上约会的情侣的问题。即使男女同学交往过密违反了校规,也轮不到其他同学以这种方式将其公之于众。然而,参与过此类事件的同学都不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反而以理不直气还壮的态度来反驳老师。更可悲的是,在几分钟之前,语文老师刚刚讲述过“平庸之恶”的概念。
“平庸之恶”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上面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平庸之恶”呢?他们从来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考虑过这种行为会给操场上的人带来怎样精神和肉体上的影响,只是盲目的跟风以满足自己扭曲的心理。这种行为在本质上和“网络暴力”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操作平台不同罢了。
语文老师刚刚讲完《论语》十二章,说同学们没学会吧,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都能答上来;说同学们学会了吧,部分同学的行为似乎是贯彻落实了“非礼必视”、“非礼必动”、“己所不欲,就施于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我始终对他们的不善感到憎恶,他们从未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
我认为学习孔子、孟子这样古代先贤的思想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课堂上我听到一些同学用各种各样的言论“反抗”着儒家的思想和老师的说教,让我感觉每一次上课语文老师都要承受莫大的委屈。虽然同学们不到十七岁就做到了孔子七十岁才做到的“从心所欲”,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从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
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文字呢?初中时期的我完全无法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写下那些名篇,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使所有人的思想进步,我们能做的只有将自己思想的论述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发表出去,等待着有一天被人看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对他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当然,我还想让语文老师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像课堂上老师所看到的那样,至少还有人能够听懂并接纳老师想要传达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