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竞初赛

曾几何时,在考后、赛后批判出题人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例行活动。考生和选手,乃至老师和教练们,都谩骂着、叫嚣着要让命题人付出代价。

这一看似自洽的逻辑是很好分析的。他们的理由无非是:试题应当有区分度、比赛难度和题量应当稳定、考点和知识面不应“偏、难、怪”……总之,大家对考试和比赛,总有一种刻板印象,并笃信这就是它应有的样子。当现实与这一刻板印象产生矛盾,便产生极强的情绪化反应。因为大家打心底里认为:考试不就是为了选拔,比赛不就是为了评奖。不常规的题目就是亵渎考生和选手的努力,就是毁人前程,简直无异于杀人父母。

这样的教育未免太过可悲,也太过荒诞,可好像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了。

考试也好,比赛也好,命题也好,最终都是为教育而服务的。教育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选拔属性,但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人,是让人类进步。如果考试的形式、比赛的考点、题目的类型都始终如一,又谈何进步?大家总说不愿内卷,不想再当做题家,但又幻想我们的教育给予卷王和做题家生长的土壤,这不仅是功利,也是对本我的背叛。

我在中学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学习越出色的学生,越热衷于在走出考场后马上核对答案。因为他们不只是在意分数如何,更关心题目的正解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有对知识纯粹的好奇心,更不会出现家长和老师所担心的“影响心态和后续发挥”的情况。

所以我们真正应当在意的是:考生和选手是否从题目中有所进步?而出题人的责任,就是通过考向来引导大家,给予启发、产生进步。但显然大多数人领略不到出题人的用心,反而以舆论批判出题人毁了那虚无的,不切实际的梦。

观37届化竞国初乱象,作为一名选手、一位考生,同时也是多套试题及多次比赛的命题、组题人,有感而发,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