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竞赛。
本文仅阐述个人观点,可能有认识不正确的地方,欢迎讨论。
去 PKUSC 时问了一些关于大学之后算法竞赛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算法竞赛没什么用。
而我们总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定义一件事情有没有用的。算法竞赛不太能赚学分,所以没用。打游戏不能提高学业水平,所以没用。
真正有用的事情,是顺着前人的脚步,走着通向成功的道路。
然而前人的脚步是自己走出来的,成功也是前人自己定义的。对于“前人”来说,经历的那些,也许也是没什么用的。
站在宇宙的尺度上来看,一切个体,一切文明,甚至宇宙本身,都难逃消亡的命运。这样看来,我们人类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
真的是这样吗?反正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给一件事情定义了意义,那么它就变得有意义了。
很多知名的选手,退役之后,也能保持着对算法竞赛的热爱。离我们最近的就是 Kubic 了。我很羡慕这样的精神。
而也有很多选手,在训练中渐渐就失去了热情,只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才强迫着自己去训练,这未免就太功利了。
算法竞赛里有这两种情况,但对于文化课,可能就只有后者了。很少能听说有学生真正出于热爱,而去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文化课。大家都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读书改变命运”,试图通过一次高考来实现阶层的跃迁。而这也是很无奈的。
我认为在国内,人们最缺少的就是试错的机会。我们通常会抱怨命运不公,一些很有实力的选手因为失误痛失金牌,或没能进入省队。但我们其实比绝大部分学生都要幸运,因为我们失去的只是额外的机会。
许多人寒窗苦读十几年,也许寄托了整个山村的希望,却因过度紧张发挥失常。这样的后果比我们要严重多了。
希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给我们的压力能越来越小,我们失败所需要承担的后果也能越来越轻。
我不喜欢“选拔人才”这种说法,难道会读书的是人才,有特殊技能的就不是吗?但是现在,还不能真正做到我所希望的“人才分流”。
我认为高考选拔出来的,大部分是刻苦努力,有学习能力的人,而很难能够突出人的特长,来提前进行专业的分流。无论你数理学得多好,语文和英语一定不能太差,反之也是一样的。
而真正突出特长来选拔,我认为是很难做到的。
竞赛确实可以突出特长来分流人才,然而竞赛对于教育资源的要求太高了。江浙一带比其它地区的竞赛成绩强的多,难道是这一区域的人天生擅长竞赛吗?我认为还是更早普及,更有竞赛培训经验和氛围的原因。
学习文化课,只要有课本和练习册,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成绩都不会太差。就像是我们这边的初中,教育资源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可是中考的结果却并没有像竞赛一样差了那么多。
而竞赛就不一样了。我认为学习竞赛最重要的是方法和氛围,而如果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地区没能出现高水平的选手来带动的话,就很难发展起来。我校的信息学竞赛也是某一年出了一个金牌,成功带动了整个氛围,才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如果我能够一直走下去,也许会来花点时间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历程。
其实我学竞赛,并没有很吃学校的资源,正如之前所说我不喜欢联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与学长线下交流,这对水平提升作用很大,但也许不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选手,在线上找一些高水平选手来交流,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我还没有拿到金牌,就先不总结了。
闲话还是要少鸽。
争取多更点。